大約三十多年前高希鈞教授(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就提出大學學費應該調漲,他的立論很簡單而直接,亦即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學要有競爭力,若是採低學費政策,必然要由政府貼補,最後還是全民買單。這個提議一直都富有高度爭議性,因為在台灣任何人只要提議漲價,通常都會被叮的滿頭包。

贊成的人,同意高教授觀點,亦即弱勢家庭,繳不起學費的學生並非佔大多數,為了比較少數的人,採取低學費政策,結果補助到的是大部分經濟中上階級的家庭,反而是「劫貧濟富」,恰恰好違反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政府財政負擔沈重,終究無法長期執行貼補政策,最後會造成大學資源不足,缺乏國際競爭力。反對的人所持的論點是,政府並未好好照顧弱勢家庭,低學費無論如何還是可以讓他們減輕負擔,況且投資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政策,而不只是個人生涯規劃的投資,不應該用自由經濟(使用者付費)的角度來看待。

過去十多年來,大學學費已經開始溫和的調漲,但是比起全世界的國家,還是屬於比較低學費的國家。當然,世界上也有大學免學費的國家,例如一些北歐國家和德國,不過大家別忘記,這些實行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賦稅極高,台灣稅率偏低,要免學費的話,就要大幅調高稅率,人民是否贊成?總之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目前政府債台高築,光付國債的利息,每年預算就要編列一千兩百多億!遑論免費就讀大學的可能。

 

大學學費政策,絕對不只是單一的問題,我嘗試從下面幾個觀點來討論:

 

大學是菁英教育還是普羅教育?

 首先,我們分析大學的定位。若是我們認為讀大學是普羅大眾的人權,那麼我們的思維就應該讓大學成為像國民教育一般,人人可以讀。台灣開始普設大學時的思維,是認為考大學壓力太大,如果人人都可以容易讀大學,就可以讓壓力減小,甚至不需要考試,只要申請就可以了,所以高中生可以快快樂樂就學。事實上,台灣從來沒有因為大學多而減少學生壓力,要讀所謂好大學的學生(和家長)還是一樣在拼!


以上的想法大體上是「美國思維」,筆者在美國就讀研究所時擔任助教,發現很多美國大學生平均程度很差(當然也有非常傑出的),他們往往一兩年就知道自己過不了關,自動退學。台灣過去是進大學難畢業容易,現在是進出都容易。然而美國得天獨厚,即便是讓這些學生在大學混混,沒畢業也沒關係,總是每年都有大批全世界頂尖的學生去就學,而且畢業之後留下來的人很多,不必擔心人才不足。台灣有這樣的優勢環境嗎?甚至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像美國一樣特殊,我們若是把上大學當成每一個人的人權,是不切實際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還是傾向於將大學看成是培養菁英的教育,不是每一個人人生必要的過程。其實現在網路資源豐富,上大學已經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途徑。

 

人人讀大學,提高國家競爭力?

台灣的大學的密度可能是世界第一,然而,大學老師普遍認為大學生程度持續在下降中,企業界也發現很多大學生根本不能用!我有些朋友在所謂比較後段大學任教,發現不少學生的家庭在經濟上比較弱勢,幾乎都要申請助學貸款才能註冊,而且每天都要靠打工才能維持生計,同時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程度真的很低,比起一般高中生還差,根本不該來讀大學。台灣十多年來薪資沒有上調,原因固然很多,大學畢業生平均素質變差,也是其中之一。其實,原本這些學生可以高高興興選擇技職學校就讀,身懷一技之長,不愁沒有工作,也讓台灣維持國際競爭力。無奈,早在十多年前,李遠哲教授就提出要「終結高職」,以提高國家競爭力,而大部分家長難免有「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既然有這麼多大學,無論如何就讓子女去讀吧,而技職學校為了生存和發展,也照著教育部的資源分配方式,力圖發展成為科技大學!李遠哲一句話,就讓國內真正技職教育專家根本毫無置喙的餘地,其實依照他們的見解,不是要將高職廢除,反而是應該強化高職教育,就像德國和瑞士一樣,幫助台灣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國家!

如今教育部提出「大學退場機制」,是一件痛苦卻是必要的工作,教育部長提出台灣應該維持一百所大學,也就是說大約有七十所要退場或是整併,也有教育專家提出,甚至應該減為五十所大學!這些想法,其實也都是將大學看成是菁英教育,不再是人人應該讀大學的思維。

大學退場機制 

 

「五年五百億」該補助誰?

教育部正在執行第二期的所謂「五年五百億」的計畫,正式名稱是「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大約國內十二所大學,其目的就如同計畫名稱,考核是依據國際上評鑑機構的大學排名報告,這幾年台灣有幾所接受補助(其實也有幾所沒有補助的學校)的學校排名有向前推進,教育部就可以向立法院交代。

補助技職學校教育的目的裡面很重要的一環是人才培育,以增強國家競爭力,大學排名往前跑個幾名,目前對台灣而言,比較是爭面子問題,而非實質競爭力的增強。反而是恢復技職教育會直接增強台灣的競爭力,去問台灣中小企業很多技職教育出身的老師傅就知道,他們感嘆人才斷層,他們所擁有獨步全球的一些技術,年青人要不是讀大學沒有動手學習的能力,就是寧可坐冷氣辦公室,不想要當黑手,其實這些黑手非常令人尊敬,而且薪水很高。最近,看到台灣大學辛炳隆(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建議應該拿「五年五百億」來補助技職學校,實質的來增強國家競爭力,本人舉雙手讚成。只有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稅收豐盈,才是目前資源分配最重要的事情,爭裡子比爭面子更重要!

 

大學學費要反應實質需求

大學是國家整體發展重要的一環,而長期的競爭力需要有匹配的資源。前面談到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讀大學,可是一旦上了大學,我們都會期待這些學生能夠受到第一流的教育,因此學費還是需要按照大學的發展來調整,對於收入較低的家庭,制訂出有效的方法來輔助,不只是低利率的助學貸款,還要提供助學金。大方向來說,就是收取較高的學費,一方面支援大學長期發展所需,另一方面真正做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非齊頭式的讓中高收入的人得到低學費的利益。

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試算,舉例來說,以台大學生33000人來計算,每人每年學費提高三萬元,則增加大約10億元收入,其中提撥六千萬元(6%)作為助學金,幫助成績並非頂尖,但是家境清寒的學生,假設每一位學生平均補助二萬元,可以有三千名(~9%)學生受益,十億元雖然比目前「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30億元要少,但是考量國家稅收短少,國債高築,未來教育部的補助是不可靠的,但是學費合理的調高,是長期的作法,更有保障。細部的配套方法,需要專家來評估,但是大方向可以如此操作,執行時嚴格要求一定比例的金額用於助學金,以杜絕學校只想漲學費卻不發助學金的「陰謀」。以大學部學生而言,如果四年畢業,要多負擔12萬元的學費,不是一筆小錢,但是對於學子和其家庭而言,這樣的投資應該還可以接受。

理性的看待學費調漲,我們可以了解,降低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助,也就是減少納稅人在這方面的支出,是一種公平的作法,稅收的餅只有這麼大,政府補助大學教育,自然會壓縮其他方面的支出。調高學費,是在執行社會公平和正義,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對人民的剝削!另一方面,民意代表大都是反對調高學費,好像是在為人民爭福利,背後不過是欺騙選民,騙取選票的伎倆而已。

高中、高職是屬於國民教育(即便不是義務教育)的一環,對於照顧絕大多數國民而言,政府有必要花錢補助,來充實師資和設備,而維持低學費。大學是菁英教育(對台灣目前處境比較好的選擇),要維持水準,調高學費真的是有必要。

 

 

公私立大學學費是否應該拉平?

多年來,私立大學以及很多人民團體都在鼓吹,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應該減小,至少政府不應該強制性的要求私立學校控制學費上漲,尤其很多讀私校的學生,往往出自於經濟比較弱勢的家庭,如今學費又比讀公立學校貴,家庭負擔更重。基本上,私立大學本來就不像公立大學得到政府大量的補助,如果私校又不准漲價,要如何生存?只好用一些節衣縮食,甚至降低教學品質的方法存活,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因此大方向上來說,這是值得去調整的,但同時也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總之,大學調漲學費,或是比較斯文的說法:「常態性大專學費調整」,利弊都有,我個人認為利大於弊。只是目前大學本身監督機制不完整,常常看到消化預算型的浮濫支出,浪費處處可見,的確令人詬病,因此在調漲學費的同時,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監督機制,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才能讓調漲學費更具正當性。

 

 

arrow
arrow

    萬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