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社會上有很多擁有教師資格,卻沒有固定教職的老師,我們社會給了一個很辛酸的名稱,叫做「流浪教師」。而最近教育部吳思華部長又提出了一個可怕的警訊,也就是按照現在大學招收博士班的名額太多,長此以往,十年之後,流浪博士將會比流浪教師還要多!

流浪博士

未來暫且不談,其實除了流浪教師(一般是指國民教育的老師)之外,由於高等教育面臨台灣少子化的影響,在民國105年以後,可以預見將會有許多學校因為招生不足而關閉,教育部甚至定調未來八年要使五十所大學退場或併校瘦身,當這個情況發生時,也就會讓許多大學教師面臨中年失業,而衍生另一波的社會問題,政府一定要審慎的面對、妥善的處理。

推究歷史的因素,十幾年前政府在已知少子化的趨勢下,卻鼓勵私人興校,除了廣設大學之外,並讓許多專科學校升格為學院乃至大學,當時的理由是希望人人都可以在沒有巨大競爭壓力之下讀大學,結果不但沒有讓國高中生升學壓力降低,反而造成大學院校遠遠過剩,而且嚴重破壞談台灣原本相當不錯的技職體系,讓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在自廢武功之下嚴重受損!由於這樣的錯誤政策才導致今天的後果,不過無論是政客,或是對教育完全外行而勇於主導的學者們,沒有一個人出來道歉,卻害慘了台灣!

既然政府是學校倒閉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道義上必須負擔善後責任,而非只是迫使學校退場並放任大學教師們自生自滅。尤其這些大學的老師是已經接受學校正式聘約,如今因為卻連基本保障都沒有,其情況之糟糕更勝過流浪教師!除此之外,這些大學老師很多都是學有專精的人才,政府令其自生自滅,除了扼殺了國家的人才,同時也浪費了當時培育這些人才所花費的社會資源。被資遣的大學教師多半時值中壯年,實在需要新舞台來貢獻自己所長。他們將面臨中年轉業,必須再面對一次新知識技能學習的刻苦歷程,同時由於薪資水準高於一般社會大眾,如今可能要面對大幅降薪的尷尬狀況。

政府是學校倒閉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道義上必須負擔善後責任,而非只是迫使學校退場並放任大學教師們自生自滅。 

客觀考慮高教市場面臨的嚴峻狀況,大學退場又勢在必行。然而,我們常說人要有同理心,對於目前職業穩定的一般大眾或是不會發生退場問題的大學教師們,其實是很難體會這些自身立即要面對問題的老師。因此,我去請教了這些老師們,從他們的觀點來看這件事,綜合這些老師的看法提出幾個建議,希望在可行範圍內形成政策以解決目前與未來所遭遇的問題。在此分別以開源、善後等兩大觀點陳述之。


首先在開源方面,可分兩個部分:

(一)台灣應該走向國際去招收外籍生,尤其國立大學接受政府補助遠多於私立大學,理應有必要將招生名額部分轉為外籍生名額來賺取外籍生的學費,並可藉以空出部分國內市場讓私立大學有較大的生存空間,尤其教育部一直提出國際化的主張,要國際化,至少國際生的數目應該大幅成長才對。

(二)大舉開放中國大陸學生來台就學,以提高學生來源。近年來大陸的高等教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比較內陸省分的大學,無論師資或是設備都還比不上台灣的私立學校,若是政府廣開陸生來台就讀,以同文同種,以及台灣合理、低廉學費的優勢,相信可以吸引相當多的陸生來台就讀,此舉應可解決部分大學退場的問題。


至於善後方面,教育部也應該考慮一些因應措施:

(一)建立就業媒合平台。對於可以直接轉職的教師給予工作機會的媒合,可以由產官學界一起來做,此舉不只是在解決教師轉業的問題,或可讓產業界和政府單位找到一些難得的人才。

(二)技能輔導訓練計畫。對於需要重新學習新知識技能的教師,給予轉職輔導的資源以及暫時生活花費上的實際支持,讓他們可以在轉職過程中得到溫馨而合理的照顧。

(三)成立創新科學和技術研發中心。擴增國內目前研究單位的員額編制來容納一些教師,為新領域研究的發展導入生力軍。筆者的朋友甚至建議,台灣應該重新建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這些人才都可以納入!台灣要有自我防衛的決心,才能屹立不搖於世界。

(四)對於教學仍有興趣者,輔導其轉任至高中職校。將高中職校現有班級拆成小班制以容納一些大學教師,可以讓這些教師不只是單純教學而已,同時還能帶領學生做一些研究,來提升台灣高中、高職教育的成效。


以上這些措施,以台灣目前的能力是有機會做到的,重點在於這些老師人數雖然不算少,但是也不會多到讓政客們擔心他們的選票,因此他們即便是擁有高學歷,在社會上一般被認為是受敬重的人士,卻淪為弱勢族群,分散在台灣各地,沒有發聲的管道!

筆者不禁還是嘆息,所謂「你可以不關心政治,但是政治會管到你」這個道理,放眼於台灣很多問題都是如此。因此要請大家放亮眼睛,選舉投票的時候,要選擇有同理心,真正關心人民的政黨和候選人,否則以為投了票就是實行民主政治,就落入了民主政治的迷思。

 

arrow
arrow

    萬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