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係退休高中校長余霖發表於中時電子報CAMP,經余校長同意轉載於本部落格。全文如下:

臺灣的教育制度,植基於政治系統對人民道德規範的控制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及回應經濟系統對產業分工所需人力資源之培育為基調。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文化推波助瀾下,形成了過去的樣態。

教育改革

對前述教育體制的不滿的人士約有以下幾類:曾有痛苦的學校生活經驗者、擁有美好的留學體驗者、深信某種理想與價值者。他們在期待體制改變而失望後,組成不同的民間教改團體。這股自發的力量,在1994年組成了四一O教改聯盟而達到高峰。透過稍後成立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得以將各種理念與價值,納為國家教育政策。

雖然有人將20年的教育改革,以「不上不下,越改越糟」來形容。然筆者認為多年的教育改革,有其耀眼成果亦有其顯現缺失。所有教改之參與者,均應給予肯定。若要評其功過必須符合比例原則:地位權力愈高者,其應享的榮耀愈大。當然;其應負的責任也愈大!

近年來重視生態保育已成全民共識,運用各類植物混植取得互利共生,取代了一般農耕著重養分陽光的競爭。此種有機栽培的作物,雖不使用農葯化肥,依然健康茁壯不易受病蟲所害。如何營造互利共生的生態環境,可供檢視過去及未來之教改政策。

過去教改之主事者,未從生態保育的觀點提出解方。對教育園地裡的既存植物,多以剷除重栽處置,過程中難免將花卉與雜草一併去除。以致解決了部分問題,卻又製造出新的問題。比如:

「廣設高中大學」,滿足了人民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舒緩了國中高中生的升學壓力。只求量的擴充卻忽視品質管理,高教貶值的後果,製造大量未畢業先負債的青貧族。此外無視少子化的趨勢,更帶來大學退場的難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雖切入教學現場,改善教師課程與教學能力。但只求速度不重品質,採行加速策略,用四年完成其他國家九年方能克竟其功的課程改革。在未解決國小、國中銜接的問題前,先在國小階段內、國中階段內製造多處斷裂。而原本設定的以領域取代學科的宣示,社會領域的教學,即重返歷史、地理、公民的分科教學。

「服裝儀容解禁」早在2012年即函示,各校實施尚稱順暢。教育部大可容許各高中依其學校願景,在招生簡章內註明各自的服裝儀容管教辦法,由學生在選填志願時自行抉擇,讓高中呈現多元樣貌。不必在壓力下,令公私立學校一體適用,回到威權時代的單一型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立意良善,既可提升優質高級中學的比率,又能提高國中畢業生之就學率。但入學方式不採計國中國、英、數、社、自等在校成績,明訂國中教育會考為入學重要依據,卻號稱「免試入學」。提出適性揚才等五大理念,卻隱含瓦解明星高中的操作步驟。在全球化浪潮鋪天蓋地而來,一方面鼓勵學生赴海外留學,一方面卻倡導就近入學。

 其實在前述每一項教育改革政策中,若採生態保育的觀點,我們都能找到諸多變通方案,取得相同的成果,卻付出更低的代價。在互利共生多元發展的生態觀點下,我們期待臺灣願意容許某些地區,存在幾所明星高中願意容忍全國有幾所學校,堅持將服裝儀容列為學校的傳統標誌願意將減輕學生壓力,調整為協助孩子面對壓力、適應壓力,而不再批評年青人是草莓族我們將有機會在臺灣教育生態園區中,欣賞到不同教育哲學滋養下的巨大的喬木、強韌的野草和各類奇花異卉。

14813865_173200997000_2

 

[余霖校長教改經歷]

行政院    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    委員   

教育部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指導委員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考試委員   

國中自學方案綜合評估委員會執行秘書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推動委員  

台北市    另類教育審議委員會 委員        

多元入學研究小組研究員   

教育審議委員會 委員   

高中教育實驗審議委員會 委員 

國中自學方案推動委員會 研究發展組組長  

國中自學方案推動委員會 研究發展組組長  

 

arrow
arrow

    萬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